傣族民间舞蹈

11-04-28 / - 人已看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

其先民可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掸、僚或鸠僚的古民族。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白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但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至今依然保存。

许多舞蹈形式如:“孔雀舞”“白象舞”“象脚鼓舞”“蜡条舞”等,都浸润着宗教色彩。

 

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 “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

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如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都是“习水便舟”古风的延续。

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都源于先民的鸟、蛇图腾的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杨丽萍的代表作《孔雀舞》

孔雀与象的意境——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木、珍奇植物,带给傣族人们神奇美妙的意想。

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流传最为广泛,并从中又派生出一些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中所展示出来的孔雀与象的意境,远远超出舞蹈本身。

从珍禽异兽到“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的艺术升华,是古越人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展,是傣族人民来自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其中包含着远古的图腾崇拜、地域的、历史的、乐舞的以及宗教的多种文化因素。

 

水文化的特征——水的使用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

人类有了火可以熟食,增强体力,促进成长,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

如:傣族的泼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大约在清明后十日。

古代文明是在水滋润的土地上培育、生成和发展的,又沿河水流向播散。

傣族先民在澜沧江、瑞丽江建立起“勐泐”和“勐卯”两个地方政权,形成的方言和拼音文字,这是傣族的共同文化,其中包含着水的文化特征。

 

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

    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他们对自然界 充满亲切感,人际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 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串于舞蹈动律和表演之中。
     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

    傣族民间舞蹈有二三十种之多,动律、舞姿、形式及音乐都充满亚热带风情。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述“三道弯”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而忽略手与脚同出一侧时形成的“一顺边”的特点。

    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

    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

    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孔雀舞:傣语称“嘎洛拥”“烦哺若”等。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过去表演者都是男子,头戴佛塔型金冠、慈祥的菩萨面具。表演时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片片羽翼连一起系于腰间,左右两侧各五片做翅膀,后面三片做尾翼,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操纵。

 

象脚鼓舞:傣语作“光黑拉”“烦光”。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区。

嘎光:傣语意“围着鼓跳舞”,“光”即鼓。在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区流传。表演形式自由,男女老幼皆可,合着鼓乐声自由起舞,膝部规律地屈伸、颤动,身体前俯、后仰,是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一顺边”特征。

 

依拉贺:也译“依腊诙”,流传于西双版纳。过去限于男子,现男女均可参加,是边唱边舞的自娱性舞蹈。因每段歌词结尾多唱“依拉贺”一词而得名。


鱼舞:傣语称“嘎巴”。流传于瑞丽和畹町等地,是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系1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鱼的动态,步法平稳,碎步居多,有些步法近似孔雀舞。近年有不用道具者,女子也可以表演。

 

蜡条舞:傣语称“嘎甸”。流传于西双版纳,是女子仪式性舞蹈。蜡条即蜡烛,舞者手心向下,用指缝夹住燃烛表演,动作与傣族舞蹈近似。

    傣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和中原友好往来。公元9世纪,傣族先民已使用牛和象耕田种植水稻,并有相当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

 

傣族舞蹈与朝鲜族舞蹈的比较

相同的乐舞遗风

    傣族与朝鲜族都是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仍保持着古代乐舞遗风,在喜庆、欢聚及日常生活中有歌舞娱乐,有即兴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傣族为“依拉贺”“嘎光”,朝鲜族称“玛克村”,形式近似,风格各异。

    两者农村中都有众多舞蹈能手,民间艺人技艺精湛,许多表演性民间舞蹈一直保持着艺术特色,许多民间舞蹈形式经过适当加工后,就能搬上舞台表演。

    表演中都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过鼓手的轻重缓急、交错击打,奏出各种节奏,紧密地配合舞蹈的变化,傣族的象脚鼓、朝鲜族的杖鼓不同的形状与音色,使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更为浓郁。

 

不同的地域色彩

    傣族居住在北纬21~24度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湿热的天气、宁静的田园生活,人们不喜欢激烈活动。舞蹈节奏多是2/4拍的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动作平稳,仪态安详,多规律性的重复,跳跃性动作很少见。具有明显的东、南亚文化与小乘佛教文化的成分。

    朝鲜族居住在北纬41~44度地区,属北温带气候。虽与傣族同是以主要种植水稻的民族,但由于气候比较寒冷,舞蹈风格与傣族迥然不同,舞蹈节奏丰富多变并有跳动感,以6/8拍居多,舞蹈动作的类型也比较多,带有古代东夷与朝鲜半岛文化影响的烙印。

 

优美的舞蹈形象与意境

    傣族与朝鲜族都是喜水、尚洁的民族,由于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性格不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民间舞蹈形象与意境。

    傣族舞蹈体现的是水的绵延、涟漪波动,膝部均匀地屈伸、颤动,形成安详舒缓的动律,舞姿柔美清新。

    朝鲜族舞蹈强调呼吸的运用,感情含而不露,内韧外柔,潇洒典雅,体现了水的清澄,泉水的涌动。

    两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基本形象,傣族多向侧方、即横线式动态造型,朝鲜族还有许多是向前方、斜前方、即直线式动态造型。

 

与图腾崇拜有关

    傣族喜欢孔雀,通过道具舞的形式表现孔雀的善良、温驯和华丽,其他各种舞蹈中,也不乏源于孔雀形象的步法与舞姿造型,以此象征吉祥、幸福,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朝鲜族喜欢鹤,鹤象征纯洁、善良、长寿,人们的崇鹤心态,形成舞蹈的基本动律和形象特征,舞姿中三道弯与一顺边的基本造型,与鹤的动态不无关系。

    在意境创作上,前者是热带珍禽、留鸟孔雀的艺术升华,后者是北温带珍禽、鹤的意境创造,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并和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

舞种/兴趣技能: 民族舞
求视频课
求配套用品
求线下课
说点儿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