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8 / - 人已看
丸粗面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
其先民可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掸、僚或鸠僚的古民族。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白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但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至今依然保存。
许多舞蹈形式如:“孔雀舞”“白象舞”“象脚鼓舞”“蜡条舞”等,都浸润着宗教色彩。
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 “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
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如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都是“习水便舟”古风的延续。
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都源于先民的鸟、蛇图腾的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杨丽萍的代表作《孔雀舞》
孔雀与象的意境——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木、珍奇植物,带给傣族人们神奇美妙的意想。
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流传最为广泛,并从中又派生出一些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中所展示出来的孔雀与象的意境,远远超出舞蹈本身。
从珍禽异兽到“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的艺术升华,是古越人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展,是傣族人民来自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其中包含着远古的图腾崇拜、地域的、历史的、乐舞的以及宗教的多种文化因素。
水文化的特征——水的使用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
人类有了火可以熟食,增强体力,促进成长,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
如:傣族的泼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大约在清明后十日。
古代文明是在水滋润的土地上培育、生成和发展的,又沿河水流向播散。
傣族先民在澜沧江、瑞丽江建立起“勐泐”和“勐卯”两个地方政权,形成的方言和拼音文字,这是傣族的共同文化,其中包含着水的文化特征。
安详、舒缓的动律——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孔雀舞:傣语称“嘎洛拥”“烦哺若”等。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过去表演者都是男子,头戴佛塔型金冠、慈祥的菩萨面具。表演时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片片羽翼连一起系于腰间,左右两侧各五片做翅膀,后面三片做尾翼,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操纵。
象脚鼓舞:傣语作“光黑拉”“烦光”。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区。
嘎光:傣语意“围着鼓跳舞”,“光”即鼓。在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区流传。表演形式自由,男女老幼皆可,合着鼓乐声自由起舞,膝部规律地屈伸、颤动,身体前俯、后仰,是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一顺边”特征。
依拉贺:也译“依腊诙”,流传于西双版纳。过去限于男子,现男女均可参加,是边唱边舞的自娱性舞蹈。因每段歌词结尾多唱“依拉贺”一词而得名。
鱼舞:傣语称“嘎巴”。流传于瑞丽和畹町等地,是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系1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鱼的动态,步法平稳,碎步居多,有些步法近似孔雀舞。近年有不用道具者,女子也可以表演。
蜡条舞:傣语称“嘎甸”。流传于西双版纳,是女子仪式性舞蹈。蜡条即蜡烛,舞者手心向下,用指缝夹住燃烛表演,动作与傣族舞蹈近似。
傣族舞蹈与朝鲜族舞蹈的比较
相同的乐舞遗风
不同的地域色彩
优美的舞蹈形象与意境
与图腾崇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