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09 / - 人已看
手舞足蹈12
我们先采用地面素质练习,然后再进行把杆练习。到把杆练习时,我们让学生在擦地、蹲、小踢腿、小弹腿、腰部控制、大踢腿等练习中突出节奏和意念二者相结合的练习。这样,基本功的练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呆板的重复练习了,而是一种有思想、有神韵的艺术表现,而且这样的练习也为今后学习民族民间等舞蹈奠定了基础。
一、节奏
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基训在课堂练习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进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身体练习时把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所谓“直、绷、软、开”是指后背和腿的竖立气力,躁关节勾,大小腿绷,腰的柔韧、灵活性,腰和腿的“软度”,肩和髓的“开度”。由于学生身体自然条件方面有差距,在进行练习时可运用各种方法使初学者身体的各部位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条件。
二、意念
基训课堂里教师常用拍子捕捉动作,或者说用拍子计算动作的进程,可节奏和节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奏包含着节拍所有的因素,是节拍进行中顺序性、规律性的总和。节拍是一种强弱规律,比如二拍子是强、弱的规律;三拍子是强、弱、弱的规律:四拍子是强、弱、次强、弱的规律。通常在单一动作的学习中,学生是以节拍来记忆动作的。如小腿前踢的练习,五位脚站立预备,第一拍经擦地有力度地向前直线踢出,第二拍绷直动力腿控制在25度的位置,第三四拍收回到五位脚,这就是一个单一动作的完成。一般是强拍动,弱拍静,假如将单一动作组合起来,让时间与空间在肢体的变化进程中得以流淌,就成了有规律、有组织、有节奏性质的练习体系。
节奏在音乐理论中可谓旋律的骨架,也可以说是旋律的灵魂,是音乐中是非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或停止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结构。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占有的时间,即动作的是非、强弱、快慢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活动的动作过程之中。
节奏性质的练习体系是指动作中快慢、街舞音乐强弱、消息等的有机组成,由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作变化或动作延伸。如向前小踢腿,将三个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前二个单一动作和上面要求一致,在做第三个时,我们可采用变化,即第一二拍动作不变,第三四拍时做绷腿快速点地再抬至25度,或者直接在25度的位置上做一个勾绷脚,然后收回到五位脚,或者在收回五位脚的同时加上一个半蹲。这是向前小踢腿的过程,我们把这种节奏应用到向旁小踢腿、向后小踢腿的动作上,在结束全部动作时加上一些配合头、腰和手的动作,与舞姿结合,与韵律结合,形成形体的活动,把所要体现和表达的做有序的整体安排,既节奏鲜明,又富有生机,整组小踢腿的练习体系也就有组织和规范了。学生在练习时不仅在身体性能方面得到了增强,而且在适应动作变化和驾驭节奏方面也有了进步。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实在也是一种外在形态动作和内在心理变化的同一,因而动作就不会僵硬和不富表现力了。
有位前辈曾提出“意随气行,形随意动”的观点。“意”就是意念、内在精神,“气”是气味,“形”是我们的形体动作。“意”、“气”、“形”三者是独立存在的,但在舞蹈中这三者必须互相依托,结为一体,“气”与“意”结合,通过“气”、“意”来引导人的形体动作。在上述观点基础上,又提出“心身并练”的说法。“心”是意念,而不是单纯指脏腹的心脏。在意念的引导下往完成动作或舞蹈,才能达到舞者解放身体、伸展身心的目的。做到动作时松而不懈,力而不僵,并能为所欲为地支配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意念实在是一种意识行为,在心理学中是指心理活动,在人的动作行为中起支配主导的作用。舞蹈练习中,这种意识是要求学生做动作时精神保持高度的集中和同一。
在舞蹈学习中我们应遵循这种规律,把它贯串到所有的舞蹈课堂中,其中基训就是这个规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练习环节。
再者是蹲的练习。蹲的练习主要围绕着膝关节、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的拉长、收缩的运动。运动时要求上身保持竖立,收腹,收臀,蹲时关节外开。预备运动是一位脚,一位手,手臂由“心”’引进,经二位手过渡到七位手,气味下沉,意念往指尖和头顶上送。学生在下蹲时,要感觉有一股强大的气流迫使往下蹲,立起时,感觉气流压在身上,只有靠腿部用很大的气力才能推起来,似乎是一种内在的对抗性气力拉动着富有弹性的肌肉,拉得长而送得远,因此动作的气力也更大了。呼出的气味越下沉,意念也就越深远。
我们先分析舞蹈的站姿。一个好的站立姿势,必然是头部端平,两眼平视,颈、肩放松,挺胸,收腹,收臀,膝关节伸直。做到这些,首先要用意识来感知,专心来引导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但是,挺胸收腹必然会影响到呼吸的困难,我们可采用胸腹式呼吸和快吸慢呼的方式。等呼吸和心灵融合为一体,感觉意念也就更集中,这时气已不是气味而是意念,形体已不是单纯的形态姿势而是一种气韵。
意念是一种感觉,是无形的。而动作是富有节奏性的“曲,直,收,放,动,静,快,慢,长,短”的变化,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动作要经过无形的感觉来体现,这样才能达到“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的舞蹈效果。基训中腰的练习,单一动作有前下腰,后下腰,旁腰,拧腰及斜腰等。按顺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动作活动过程:预备时五位脚站立,一手扶把,一手做三位手,手在圆弧形的基础上往上送,.这时意念也上送。经快吸气再慢呼气下前腰,快速起来后又是快吸气慢呼气t下后腰。两者都是拉动腰肌,从头部起,经颈部下段,胸部以及腰部一节一节地向前和向后弯曲,由两个八拍完成动作。动作进行时气味随着动作走,意念随着气味走。下旁腰时经左到右或经右到左一个迁回后往正旁腰下,把动作和感觉(意念)集聚在某个点上,是静态的动作延伸。接着做拧腰,先半脚尖立起快速吸气和呼气,成大踏步向后方拧腰,两拍立脚尖,两拍变化成大踏步。和旁腰一样节奏是先动后静止,感觉是静中有动。做斜腰时要留意的是手臂走了一弧线往身体后方拉长,而一腿又向身体前方送,眼往指尖方向看,感觉把身体拉开拉长,手往远方延伸,腿向前方远送。这一组腰部练习组合是气韵、律动、意念的结合。所以,它所传达出来的内涵既优美典雅,又耐人寻味
把节奏和意念的练习放进基训课堂中,可使学生的舞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进步,也是舞蹈基训的一个教学创新。
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所说:“乐舞之妙,在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若非变态,则舞不神,不神儿于感动魂神难矣”。这句话意味着动作上的张和弛、虚和实、阴和阳的辩证关系,概括地说是形体动作上节奏的变化,再加上舞者心随神游的情感及意念,舞蹈就更加显得光彩夺目和意味深长了!